一天,刘女士和先生在一家有名的婚纱店拍了一套结婚照。
那天化妆的时候,化妆师首先将她盛赞了一番,接着便推荐她使用一盒装有3瓶彩色液体的化妆品。
“多少钱?”
“240元。”
“不是80吗?”
“那是一瓶的价格,这3瓶的效果都是不一样的,红的是防过敏的,蓝的是抗油的,黄的是隔离的。”
“我皮肤不错,还要用吗?”
“当然要了,用了妆面才持久啊,而且效果自然,晶莹剔透,还可以保持皮肤不受妆粉的伤害。”
“真有那么好?那我听你的,你把我化漂亮点就行。”
那天整套拍下来,刘女士一直在欢笑和称赞中度过,一点儿也不觉得累。按她的套系,其实应该只有40张照片,但是摄影师却拍了200张。要说这个是好事,但是她为了挑照片花费了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。
这些相片中,新娘子拍得漂亮,新郎神态就一般,而新郎神采焕发了,新娘子又有不如意的地方……就是没有完美一点儿的。到最后,本来打算只挑40张照片的,不得不加钱又多买了40张照片。
“如果你再多买10张,我们可以送你一个水晶的相框,这个质量可是非常好的。”
“什么?还有再买10张,你送我一个吧!”
“对不起,我们这个水晶相框,单个可是600元一个呢,不是看你照片挑的多,我们是不送的。”
“我倒还占便宜了,这样一加,完全超出了自己的预算嘛……”最后的结果是又加买了5张照片,“免费”得了一个水晶相框。
一面是自己付出了昂贵的代价、一天的时间和精力拍下的美丽的照片,一面是店方超高价的要挟。
换言之,或放弃付出很高成本而自己又特别希望获得的美丽的照片,或接受店方“抢劫式的要挟”。刘女士也只好选择后者。可以说,人们一进入婚纱店,就进入店方早已设计好的陷阱,只能一步一步往里钻。一开始,从店方提供的格式化合同来看,它明显的告诉人们,送照片20张,入册100张。但入册的是否收费并没有告诉消费者,解释权完全归店方。
当消费者进入照相的过程中,看上去店方的服务是非常周到和热情,会尽量满足消费者的要求,但这只是店方为以后更容易进行“抢劫式要挟”埋下的伏笔。因为照片照得越多,消费者出高价的机会就越多。当看到自己喜欢并且付出很高的成本的照片时,如果选择照片越少,那么每张照片的单位成本就越高。
作为一个理性的消费者,这时会尽量选择自己喜爱的照片,以便降低每张照片的单位成本。
店方这种“抢劫式的要挟”为什么会得逞?原因在于,这种交易是一次性交易,而在这种一次性交易中,店方宰客越厉害,其获得的超额利润就越高。
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,我们在旅游风景名胜区是往往容易购买价高质次的商品,而在自己生活的城市的百货商店却不容易被欺诈。我们在方言区的菜市场买菜,如果我们讲普通话,我们要付出更高的价格。这和火车站的小贩卖假烟是一个道理。